鞭炮的来历(关于爆竹的来历和传说)
放鞭炮传承了千年
鞭炮在中国的起源非常久远,但中间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,直到唐宋之间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鞭炮,而烟火也是在鞭炮产生之后,从鞭炮中演化出来的。从宋朝开始计算,鞭炮传承也有一千多年历史了。
一、鞭炮起源于对火的崇拜,鞭炮的萌芽起于庭燎火的使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,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记录了古中国人开始掌握取火的技术。人工取火直接改变了古人饮食习惯,茹毛饮血变成了烹饪而食,加速了文明的进程。因为人工取火并不容易,不像现在有打火机就可以随时取火,等到想用了再取火就耽误事了,所以古人会一直维持火的燃烧,这是火塘的来历。古人会在寒冷的冬天围绕在火塘周围烤火,燃烧的草木中有空隙或者挥发油的缘故,加热之后膨胀爆裂,会产生噼噼啪啪的声音,火光和爆裂声会起到惊吓附近野兽的作用。
燔柴
烤火还有一个好处。一个房间集体供暖的话,不可能超过30度吧。很多病毒在五十左右才能被杀死。比如说新冠病毒,是56度下持续30分钟灭活,供暖的温度不会杀死病毒。但是烤火就不一样了,火塘的温度要比暖气高得多,还不会让你受伤。你靠着火堆近的时候,衣服都能给你燎着了,棉的着火点可是150度。当然你也不用靠着那么近,衣服摸着烫烫的就可以。全家人靠着火堆烤上它半个小时,常见的病毒都就杀死了,没有病毒了,就不会得病了。现在很多农村过年时还有“烤柏灵火”的风俗,是很有道理的,柏树本身的挥发油还有杀菌的作用,又增加了一层措施。可惜“烤柏灵火”被当成陋习给禁止了,这是很无奈的。
烤柏灵火
而且烤火本身还有类似艾灸的作用,一些小来大去的毛病,烤烤火就自己好了。在古人的意识之中,病是由看不见的鬼带来的。他们并不能清楚地知道病是由病毒、病菌带来的,也不知道是火堆的温度杀死了病毒、病菌,但是长期观察获得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接近火堆,就可以驱病。他们觉得这个鬼和野兽一样,都是怕柴火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,于是就将在冬季疫病盛行时“燔柴驱病”当成了一种习俗传承了下来。
在《礼记·春官·大宗伯》中记载了大宗伯主管的九种祭祀,其中三种最重要的祭祀是燃烧木柴的。
1、以禋祀祀昊天上帝。古代祭天时焚烧湿柴,制造烟雾的一种仪式。
2、以实柴祀日、月、星、辰。把牺牲放在柴上烧烤,以为享祀。
3、以槱(you去声)祀司中、司命、飌师、雨师。某些文章中说是爆祭,这是不对的,有些附会之意。《说文》中解释是:槱,积木燎之也。
这是国家祭祀层面,而更普遍的行为则是在节日期间举行“庭燎”,在自己家院子中堆积柴草,燃烧烤火。《诗·小雅·庭燎》中就记载了周王室的宫廷中有庭燎的制度。“庭燎”在先秦时期一直存在,到南北朝时,固定下春节之后,就成为春节的一个固定的习俗。至今在个别地方的乡村,仍以“烧年火”“兴旺火”“烤柏灵火”等形式得以传承。
夜如何其?夜未央,庭燎之光。君子至止,鸾声将将。
夜如何其?夜未艾,庭燎晣晣。君子至止,鸾声哕哕。
夜如何其?夜乡晨,庭燎有煇。君子至止,言观其旂。
爆竹用真竹子
二、爆竹最初真是用的竹子,由庭燎到爆竹是衣冠南渡的结果
华夏文明是发源于黄河流域,燔柴和庭燎用的是木柴和秸秆,跟爆竹还是有差别的。爆竹真正产生地是在南方有竹子的地方,它实际上是“庭燎”的一种继承和变化。晋朝衣冠南渡之后,将庭燎的习俗带到南方,但是南方的竹子更加容易获得,在庭燎时,人们会往火堆中投放竹子。竹子中间是空的,一加热,空气膨胀,就“嘭”的一声爆裂开来,更能吓人一跳,比用松柏燃烧产生的噼啪之声带劲多了。人都吓的一个趔趄,不用说鬼了,肯定会更害怕,于是就流行起来在庭燎的时候,往里面投放整段的竹节。
南朝梁宗懔写了一本《荆楚岁时记》中是这样写的:
正月一曰是三元之日也。《春秋》谓之端月。鸡鸣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,以辟山臊恶鬼。
按:《神异经》云:西方山中有人焉,其长尺余,一足,性不畏人。犯之则令人寒热,名曰山臊;以竹着火中,烞熚有声,而山臊惊惮。此虽人形而变化,然亦鬼魅之类,今所在山中皆有。《玄黄经》所谓(山巢)鬼也。俗人以为爆竹起于庭燎,家国不应滥于王者。
在南北朝的时候,已经形成了春节,在正月初一的时候,全家人早起,在院子中燃烧竹子,令其爆裂,目的是“以辟山臊恶鬼”,古代的瘟疫多在过年前后发生,所以爆竹就是为了祛除瘟疫。文中下面还写了当时的人们会“正衣冠,以次拜贺”,还要“进椒柏酒,饮桃汤。进屠苏酒,胶牙饧。下五辛盘。进敷于散,服却鬼丸。各进一鸡子。造桃板着户,谓之仙木。”这么多活动,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预防疾病,整个春节就是一全民动员防病日!
对联
文章还引用了东方朔所写的《神异经》,说是烧爆竹为了防一种鬼叫“臊鬼”,它的特性就是“犯之则令人寒热”,不就是发烧打摆子么?古人没有搞明白杀菌是要烤火的,误以为是声音起的作用。
当时人们就认为爆竹起源于庭燎,宋代袁文《瓮牖闲评》也写到:“岁旦燎竹于庭”,认为爆竹是先秦庭燎的遗存。宗懔有强烈的等级观念,认为老百姓不应该学皇室的行为,这是僭越,可是老百姓在实践中发现庭燎有用,哪管你那些个。
爆竹的出现跟“衣冠南渡”有直接的关系,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产物。
鞭炮
三、火药的产生,爆竹开始升级
我们现在见到的爆竹里面是加了黑火药的,原始的爆竹就是一节竹子,爆炸的原理是空气受热膨胀,音响效果比木柴好,但是终究是有限的,而且不是每次都能保证有很好的爆炸效果的。由于技术的限制,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提高这种音响效果。隋唐时期,道教盛行,人们追求炼丹服食,羽化成仙。但是没有练成,可是却发现了黑火药的制造方法,黑火药点着之后会产生爆炸,这就为爆竹的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我们知道古代一项技术的运用要远远慢于现代。很长一段时间内,隋唐之人还是保持燃烧原始爆竹的习俗。中晚唐时期的诗人来鹄有一首诗《早春》中写道:“新历才将半纸开,小庭犹聚爆竿灰”。《通俗编排优》记载:“古时爆竹,皆以真竹着火爆之,故唐人诗亦称爆竿。后人卷纸为之。”来鹄写到的“爆竿”是用一整节竹竿放在火里燃烧,以听取连续的爆破之声,那个时候还是原始的状态。在更晚一点的晚唐到五代时人韩鄂《岁华纪丽·元日》中写道:“故除夕元日,竹爆广庭,松标高户,门绽金柳,朱联罗户,以待月益日新,承福寿财禄。”这里面的“竹爆广庭,松标高户”相对,松是真松,竹子应该还是真竹。
日本保留插门松的习俗
从这些记载中,唐初李畋将火药塞入竹筒之中制成爆竹的说法,是有待商榷的。
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是有了确切的记录的。《四库全书》第486册施宿《会稽志》卷十三《节序》中记载:“除夕爆竹相闻,亦或以硫磺作爆药,声尤震厉,谓之爆仗。”里面明确提到了用硫磺做爆药,但是它只是说用硫磺做爆药,而并没有说用纸卷做外壳,应该是在竹筒中放黑火药来引爆的。文中前面还加了“亦或”,说明那个时候,真竹爆竹和火药爆竹是并行的。
南宋范成大写的《腊月村田乐府十首·爆竹行》就描写了爆竹的制造和燃放情况:
岁朝爆竹传自昔,吴侬政用前五日。食残豆粥扫罢尘,截筒五尺煨以薪。
节自汗流火力透,健仆取将仍疾走。儿童却立避其锋,当阶击地雷霆吼。
一声两声百鬼惊,三声四声鬼巢倾。十声百声神道宁,八方上下皆和平。
却拾焦头垒床底,犹有余威可除疠。屏除药里添酒杯,昼日嬉游夜浓睡。
这里的爆竹并有没有加火药,诗里并没有明说,是说了将竹节在火上烘烤,由手脚麻利的健仆趁热在阶下摔爆,声如雷霆。人们还会用碎片放在床下,相信它有“除疠”的功效。但是如果只是烧的竹子,怎么可能有如“雷霆吼”的效果呢?应该是内填火药,但是没有引信,不像现在这样点燃,而是丢到火里烧一会,看着差不多要爆了,再拿出来摔爆。
古代烧爆竹
这一点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,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,火药一烤不就爆了吗?怎么还要烘烤那么久呢?这是因为宋朝时火药的比例还不尽合理,《武经总要》中记录的火药配制方中,硝的比例只在50%左右,不容易点燃,“霹雳火球”这种武器都要用烧红的铁椎点燃,“注火药于中,使然燃,发火用烙锥”。而那时候的爆竹是不可以用引信引燃的。
南宋史学家郑樵曾经写道除夕之夜,家家户户放爆竹的情景中,火药的描写就明显多了:“驹隙光阴岁已残,千门竹爆共团 。烧成焰焰丹砂块,碎尽琅琅碧玉竿。”其中“烧成焰焰丹砂块”描绘的就是爆竹爆裂之后,硫黄、火药燃烧的结晶。
到了南宋时期,用纸卷的爆竹也出现了,人们改变了黑火药的调配比例,易燃性增加,于是产生了用麻缠制的引信,爆竹就接近现在的样子了。
老烟花-堝子火
南宋词人周密写的《乾淳岁时记》记载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时,禁中小年夜后苑修内司进贡的爆仗“有为果子、人物等类不一”,“所进屏风,外画钟馗捕鬼之类,而内藏药线,一爇连百余不绝”。这个时候的爆仗其实已经演化成了烟花,如果子人物等类,肯定不可能是用竹子做的了,说明已经出现了纸卷的爆竹,而且还有用“药线”连接的烟花,点燃一头,就可以串联百余。
范成大的《腊月村田乐府十首· 烧火盆行》中记载了同样起源于庭燎的一项活动——烧火盆。春前五日初更后,排门然火如晴昼。大家薪乾胜豆䕸,小家带叶烧生柴。
青烟满城天半白,栖鸟惊啼飞格磔。儿孙围坐犬鸡忙,邻曲欢笑遥相望。
黄宫气应才两月,岁阴犹骄风栗烈。将迎阳艳作好春,政要火盆生煖热。
原来的庭燎活动,分化成了两个风俗,一个是爆竹,一个是烧豆秸烤火。
五彩缤纷的烟火
四、随着火药的发展,烟花从爆竹中分化了出来原始的爆竹爆炸时,有火星四溅的视觉美感,还有声音的震撼力。在填火药进竹筒制造爆竹时,不是每次都会成功。有一些爆竹没有成功,或者哑炮,或者呲花了。而呲花的爆竹给人们以视觉上的美感,于是爆竹原来的观赏性就被人们分离出来,演变成了烟花。而燃放烟花逐渐地成为上元节,即正月十五的固定节目。
烟花的出现一定要晚于火药爆竹的,就像上面我们提到的《乾淳岁时记》中所记载的,虽然已经出现了实际意义上的烟花,但是依然以“爆仗”为名。
《武林旧事》卷二《元父》记载淳熙十二年宋孝宗到宣德门观灯,观灯后即燃放烟火的情景:
“宫漏既深,始宣放烟火百余架,于是乐声四起,烛影纵横,而驾始还矣!”
周密《齐东野语》卷十一《御宴烟火》中记载:宋理宗初年上元节,在清燕殿宴请恭圣太后,“烧烟火于庭,有所谓地老鼠者,径至大母圣座下,大母为之惊惶,拂衣径起,意颇疑
怒,为之罢宴”。
南宋时随着烟花爆竹的兴盛,也诞生了专门经营烟花爆竹的店铺,吴自牧《梦粱录·十二月》中记载,临安城中一到十二月就会出现一些临时的店铺,“有市爆仗,成架烟火之类”。
就这样,在宋朝时,鞭炮完成了从原始状态到纸质鞭炮的转变过程,也完成了鞭炮和烟花的分化过程。并且其制造水平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,以至于可以向其他地区传播。至今为止,世界各地都有在节日时燃放烟花的习惯。至此燃放烟花爆竹就变成了娱乐庆祝的活动,以至于人们逐渐忘记了最初它驱疫的功能。
浏阳烟花
在中国也形成了湖南浏阳、广东的佛山东饶、江西的宜春萍乡、浙江温州等制造中心,原先的黑火药也得到了改进,加进了新的化学原料,如氯化钠、硝酸锶、硝酸钡、硫酸铜等,燃放时万紫千红、绚丽多姿。
放鞭炮
五、我们应不应该放弃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呢?
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,到如今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,就是我们要不要将这个习俗继续下去。因为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空气的污染,并且还有一些火灾隐患,如果只是为了庆祝活动,我们的确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代替。
但是我们不要忘了,燃放爆竹最初是为了防疫。我们的科学研究是很有意思的,有很多时候是有倾向的,并不全面,当你要找它的毛病时,会出现很多支持找茬的研究项目,你现在去查一查燃放烟花爆竹的负面影响的论文,那是海了去的。但是却没有人去做正面的研究,一篇相关论文都没有,但这并不能证明燃放烟花爆竹就没有好处。
核酸检测
我们现在没有试验去证明燃放烟花爆竹可以杀死新冠病毒,谁要想去研究这个课题,怕也不大好立项。这两年禁放烟花爆竹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精力,一旦全面放开也不太好。可是现在疫情也挺严峻的,能不能挑两个疫情严重的地方,让他们放一下子,也不会对空气有太大影响,要是疫情奇迹般消失,那岂不是中国的古老智慧再次创造奇迹了么?要是没啥影响,以后也免了大家叨叨这个事。
若是有用,要开放放爆竹,也是过年集中几天,大家一堆儿放,起到了消杀作用。其他时间不放,对于环保也不会有太大影响。大家说对不对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