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是哪个朝代的(杜甫在当时出名吗)

发布日期:2024-06-03 23:29:43     手机:https://m.xinb2b.cn/wenda/news90416.html    违规举报
核心提示:诗发展到杜甫,才算是真正的登峰造极。无论喜欢杜甫也好,不喜欢杜甫也好,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都是必须要承认,并且无可撼动的。 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的缺点,对事物的了解浅尝辄止,提起某个人,肯定是知道名字,但是具体一点,往往就说不出来。比如说杜甫,大

杜甫是哪个朝代的(杜甫在当时出名吗)

诗发展到杜甫,才算是真正的登峰造极。无论喜欢杜甫也好,不喜欢杜甫也好,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都是必须要承认,并且无可撼动的。 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的缺点,对事物的了解浅尝辄止,提起某个人,肯定是知道名字,但是具体一点,往往就说不出来。比如说杜甫,大家都知道他是诗圣,字子美,还能够吟咏出他的诗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下”,但是对于他的生平却有一种陌生感。 今天简单梳理一下他的生平。 他的祖先是晋当阳成侯杜预。 曾祖名字叫杜依艺,在一个叫巩的地方做县令。 祖父杜审言,杜审言才气绝伦,为五言律诗的先驱。 父亲杜闲,官为奉天令。 唐睿宗先天元年(公元712年),杜甫出生。 唐玄宗开元三年,四岁的杜甫在郾城观看了一个女子跳舞,而这次观舞在不经意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,五十多年以后,他写下了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。舞者公孙大娘因为杜甫的这首诗名声在后世更加的响亮。诗中这样形容公孙大娘舞剑器: 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 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。 霍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骖龙翔。 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。 关于杜甫幼年的事迹我们知道的不多,我们知道的是他的母亲死得早,他从小寄养在姑母的家中。姑母的家中还有一个表兄,一次他和表兄同时生病,这可急坏了姑母。后来姑母在女巫那里打听了方法:病人在家中东南角才能活下来。姑母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儿子,将诗人杜甫放在了东南角。说来也奇怪,诗人的病好了,但是表兄却死了。年幼的杜甫并不知道这件事,等他长大之后,从老人家那里听说了这件事,他感觉这辈子都对不起自己的姑母。 七岁的时候诗人就吟咏出了生平的第一首诗:“七龄思即壮,开口咏凤凰”。从此之后,他便开始写诗。他的一生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文,而且精品非常之多,写诗需要时间更需要积累,但是自从弱冠之后他便开始四处奔波,或是为了逃难,或是为了生计,或是为了科举,所以在七岁之后到弱冠这段时间里面,他都在刻苦读书。 杜甫出生的时候,家道已经开始衰落,但是毕竟是书香门第,而且祖父又是大诗人,所以家中的藏书是看不完的。童年的生活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是枯燥的,用现代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童年。但是诗人呢?他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,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乐趣。 很多人眼中的杜甫是憔悴的,是病体缠身的老头,可是多少人知道他是豪放不羁、桀骜不驯的人,他后来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,写下了这首诗: 性豪业嗜酒,嫉恶怀刚肠。脱略小时辈,结交皆老苍。 饮酣视八极,俗物都茫茫。东下姑苏台,已具浮海航。 如果没有标明作者,很多人都会猜作者是李白吧! 诗人弱冠之后,他开始他的壮游。壮游并不是以游山玩水为目的,他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读万卷书之后行万里路,并且能够结交天下豪杰之士,让自己诗歌创作有质的飞跃。 他客居吴越、齐赵十余年之间,见识了风流儒雅的江南气息,还有那依稀可见的魏晋风流,他像司马迁一样到了齐鲁之地“观夫子遗风”,在赵地感受感慨悲歌,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他的诗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,让他的诗歌在今天读来依旧是那么的鲜活。 开元二十三年(公元736年),吴越壮游回来的诗人参加了尚书省的考试,结果不第。考不上就考不上吧!第二年,他就奔赴兖州去看他的父亲,顺便看了一下泰山,“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”的壮丽景观让今天的也是无比的向往。 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诗人给祖母卢氏祝寿,写下了: 一匮功盈尺,三峰意出群。望中疑在野,幽处欲生云。 慈竹春阴覆,香炉晓势分。惟南将献寿,佳气日氛氲。 这一年诗人三十一岁。 天宝三年,杜甫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李白并且为李白写了诗。谁都不会知道这次见面的情景,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见到慕名已久的人那种激动: 李侯金闺彦,脱身事幽讨。亦有梁宋游,方期拾瑶草。 杜甫眼中的李十二白就是如此的洒脱,在诗句之中更多地是羡慕。 但是杜甫和李白本来就是个性不同的人,当见到李白之后,他之前的热情全都消失殆尽。人总是要回归现实,即使两个人“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行”,仍然有一丝隔阂。李白每天谈论的是求仙访道,而杜甫想的是“致君尧舜上”,等到李白把话题转移到唐明皇的身上的时候,两个人的谈话才开始滔滔不绝。 天宝六年,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,李林甫命尚书省试,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,并上贺朝廷演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。杜甫又一次来到长安,又一次落第,他心情苦闷。 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让诗人不得不发泄出来,天宝七年他给尚书省左丞韦济写了一首诗希望韦济能够给予帮助: 纨绔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。丈人试静听,贱子请具陈。 甫昔少年日,早充观国宾。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 诗中仍然没有摆脱杜甫少年的那种傲慢,仿佛是在控诉:为什么我这么有才华,却得不到重用? 天宝十一年,诗人利用自己的所见,写下了描述民间疾苦的《兵车行》、《丽人行》。 生女犹得嫁比邻,生男埋没随百草。君不见,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新鬼烦冤旧鬼哭,天阴雨湿声啾啾! 唐玄宗自天宝八年开始对边疆用兵,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三十二》里有生动的记载: 人闻云南多瘴疠,未战,士卒死者什八九,莫肯应募。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,连枷送诣军所……于是行者愁怨,父母妻子送之,所在哭声振野。 我们能够感受到杜甫对战争的那种痛恨,可惜只能用诗文来表达。 天宝十三载,机会终于来了。唐玄宗祭祖,杜甫写了三篇赋献给朝廷,唐玄宗很高兴,任命他为参军。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三岁了。 一个人的命运除了靠自己的才能,还是考虑到时代进程,他刚刚被朝廷任用的第二年,安史之乱就爆发了。他的后半生一直在逃难和追随朝廷之中度过。 大历五年,杜甫去世,年五十九岁。 “观于海水难为水,游于李杜之门者难为诗”,斯言信哉! 参考资料:闻一多《唐诗杂论》 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 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
 
 
本文地址:https://wenda.xinb2b.cn/news90416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推荐图文
推荐问答知道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蜀ICP备18010318号-4  |  百度地图  | 
Processed in 0.070 second(s), 90 queries, Memory 0.47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