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明朝为什么不放弃辽东,退守山海关?

发布日期:2024-05-19 15:40:31     手机:https://m.xinb2b.cn/wenda/news85554.html    违规举报
核心提示:辽东早在天启二年就沦陷了,仅有为数不多的东江军在沿海打游击。后来明军实际上守的是辽西走廊,不是辽东。 关于要不要守辽西走廊,明朝内部其实是有争论的。并非没想过放弃。 因为广宁之战后,努尔哈赤要花时间巩固新占领的辽东地区,他没精力打山海关

明末明朝为什么不放弃辽东,退守山海关?

辽东早在天启二年就沦陷了,仅有为数不多的东江军在沿海打游击。后来明军实际上守的是辽西走廊,不是辽东。 关于要不要守辽西走廊,明朝内部其实是有争论的。并非没想过放弃。 因为广宁之战后,努尔哈赤要花时间巩固新占领的辽东地区,他没精力打山海关。他只是把明军主动弃守的辽西洗劫一空后,就主动退回了沈阳。所以辽西走廊当时是空设无防,明朝内部对于是否收复这块空地进行了一番争论。 以王在晋为代表的官员主张收缩防线,放弃辽西走廊。他的理由很简单,努尔哈赤一直窥视辽西,现在去建城,风险太大了。因而他认为最稳妥的办法,是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另建一座新城,巩固山海关。然后只守山海关一点即可。 一些主和派官员的主张与他类似,主张放弃辽守关。不过他与主和派的观点也不同。他是主战的,守山海关只是权宜之计,未来仍然会出关收复失地。但主和派不这么想,这帮人主张议和,关外沦陷区直接就不要了。 以孙承宗、袁崇焕为代表的官员主张收复辽西走廊,重建辽西走廊上的一系列堡垒,加强纵深防御,把防线推得越远越好。以碉堡战的方式与后金军周旋。 主战派官员的主张与他们类似,不过二者也有区别。孙承宗主张先守后战,而主战派则是主张主动出击。不仅辽西走廊和辽东要收复,大明还要灭了后金。 这四派方案如果按实现计划的难度划分,可以这样归纳: 简单,省钱,但遭骂; 最简单,且最省钱,但最遭骂; 有难度,且需要较大开支,但不遭骂; 非常有难度,且花钱最多,但占据了道德制高点。 走极端当然是不行的。所以主和派和主战派的方案直接就淘汰了。最后的讨论就只在第一条方案,即守山海关;和第三条方案,即守辽西走廊之间进行。 关于这两个方案孰优孰劣,不讨论。这里只解释孙承宗的主张为什么能胜出。 道理很简单。 首先,收复辽西走廊虽然不如主动出击给人的感觉爽,但毕竟也是收复失地。王在晋就算把大天说破,仅凭放弃领土这一条,他在孙承宗面前就理亏了。 第二,辽西走廊是空的,努尔哈赤短期内不会染指这一地区。这种赤裸裸的诱惑,正常人都无法抵挡。 第三,防线推得越远,大家心理上感觉就越安全。而王在晋只守山海关的方案,给不了大伙这种感觉。 基于这三点。守卫辽西走廊因为更符合朝野各方的利益,所以孙承宗的方案最终胜出。 不过虽说这个方案得到了普遍支持,但后来真的要拿钱砸,经营辽西走廊后,明朝上下却是一片争议之声。 比如天启四年,关宁锦防线初见规模,明朝的东北防线整体向北推移了四百余里。然而就在这时候,兵部和工部官员却屡次上奏弹劾,说孙承宗手握重兵,且花钱太多。希望明熹宗下旨,控制关宁军规模,控制开支。 之后,孙承宗与魏忠贤矛盾激化。在魏忠贤的运作下,孙承宗下台,回老家养老。关宁防线的重担就落到了袁崇焕这个晚辈身上。 而袁接手不久后,朝内反对坚守辽西走廊的呼声更大了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魏忠贤派一个叫高第的人来监军。这货一上任,直接就把锦州到右屯的据点全部废弃,把十几万守军全部撤入关内。他本打算是连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也废弃的,只是袁坚决反对,说自己要死就死在这里,决不离开宁远一步!高拿袁没办法,宁远才没被废弃。 所以说,明朝内部对弃守辽西走廊,不是没有争议。真实情况是,争议很大。早在天启五年就几乎要被弃守了。只不过后来宁远大捷,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吃了大亏,这才改变了朝野对关宁锦防线的看法。 宁远之战不久后,努尔哈赤病死。 转过年,皇太极又来了。这一战被称为“宁锦之战”。后金军猛攻宁远、锦州半个月,最终又是无功而返。 有了宁远、宁锦两次大捷,关宁锦防线可以说是再无争议。大部分人都闭了嘴,不再对修这个防线是否值当而议伦纷纷。于是,大把大把的银子开始砸进了辽西走廊。辽饷开支几乎成为明朝财政的无底洞。 然而,事情就是这么讽刺。 当年关宁锦防线有用时,大家伙都觉得它没什么用,拆了修,修了拆,来回瞎折腾。等大把大把的银子砸进去后,这条防线的意义却大打折扣了。 因为自崇祯继位开始,后金方面就打通了绕开关宁锦防线进入关内的新通道。 ▼崇祯元年,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左翼。后金军自此可以绕开辽西走廊进入关内。 崇祯元年,皇太极西征察哈尔,漠南蒙古大汗林丹汗西迁,宣府关外的蒙古部落悉数归顺后金。由东北到察哈尔的通道,就此被皇太极打通了。 崇祯二年,皇太极借道蒙古,从长城喜烽口杀入关内。 有了这次成功经验,皇太极、多尔衮、阿济格、阿巴泰等人,后来又先后四次绕开关宁锦防线,进入关内袭扰。 因此可以说,自崇祯二年始,关宁锦防线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。 不过尽管如此,对于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关宁锦防线,明朝却放不下了。 原因嘛,很简单。 一方面,明朝砸钱了,大把大把的银子砸进去了。说放弃就放弃,此前砸进去的银子岂不是都打水漂了?这个锅谁敢背? 另一方面。辽西驻军在崇祯时期实际上已经都军阀化了。比如松锦大战后的吴三桂,就是个货真价实的军阀。朝廷如果裁撤关外据点,这些人无处安置。善后工作如果处理的不好,是会引发兵变的。 孔有德、尚可喜、耿仲明判明降清,就是现实案例。 再就是,辽西的据点只要还在,大伙心理上总会觉得更安全些。这是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。 可以说,当时的崇祯是骑虎难下。想放弃辽西走廊,但又不敢放弃。想议和,但群臣又不准他提议和。 总的来讲。对于是否弃守辽西走廊,明朝内部早期一直有争议。孙承宗的方案因为符合各方利益,所以胜出。后来又有宁远、宁锦两次大捷,这才使得争议不再。明朝坚定了坚守关宁锦防线的信念,往里面大把砸钱。 而崇祯二年后,辽西方向的纵深防御虽然意义不大了,但由于此前军费投入巨大,明朝没人敢挥泪割肉,关宁锦防线的关外部分也就一直坚持到松锦大战惨败之后才被废弃。
 
 
本文地址:https://wenda.xinb2b.cn/news85554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推荐图文
推荐问答知道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蜀ICP备18010318号-4  |  百度地图  | 
Processed in 0.066 second(s), 91 queries, Memory 0.47 M